技改后,一棚烤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底减少了多少,杨丰铭着实算不过来,也不用盘算。因为他心里十分明白,不管减多少都是价值,可以让村民在既有的收益上,额外再获得一份收入。
“让村民受益、让乡村振兴、让绿色发展。”作为从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派驻到彭水县润溪乡白果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丰铭,一直怀揣着这一梦想。
从2021年7月至今,他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用生物质燃料代替传统燃煤进行烤烟的改造项目在彭水生根发芽,从中释放出的碳减排量,有望进入碳市场交易,兑换成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发展资金,保护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技改后的减碳生意经
时间回到2021年夏。刚上任,杨丰铭便开始走访调研,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试图从既有的区位优势着手,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彭水县是经济作物烟叶的种植大县,烟叶的制作需要进行烘烤,普通烤烟房使用的是燃煤燃料,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粉尘,而且能量消耗大,花费高。
事实上,当地烟草公司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前几年,彭水开始了对烤烟房进行改造,用生物质燃料代替传统燃煤进行烤烟。
彭水县烟草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物质固体燃料是将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粉碎后送入成型器械中,在外力作用下压缩成需要的形状,然后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的材料,有热效率高、燃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但杨丰铭关注的不仅仅在“清洁燃料”上,他敏锐地觉察到,用清洁燃料进行烤烟,相比以往的燃煤,每年将减少大量的碳排量,而这其中存在的“碳汇价值”却尚未被开发,一旦开发成功,必定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
为此,杨丰铭邀请第三方咨询公司和专家进行减排量的测算。经初步测算,彭水县烤烟项目共计改造1208台生物质燃烧机烤房,使用生物质燃烧机烤房的烤烟土地面积达 2.4 万余亩、烟叶产量 5.5 万余担,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万余吨,实现减碳率 83.6%,预计每年产生经济价值约 30 余万元。
“‘预计’和‘实际’总有一些差别,也肯定不可能完全精确。”杨丰铭笑着说,现在看来还像一笔“糊涂账”,具体的数据还有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同步邀请中国船级社进行减排量核准并颁发下相关证书。
做好项目开发找到买家
事实上,杨丰铭根本不“糊涂”。
因为不管碳排放量减少几何,在杨丰铭看来都是可以“卖”掉的,卖掉就产生收益,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卖”。
卖“碳”依靠的则是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该中心分为配额交易和核证自愿减排交易,现在急需一个市场主体。
又该去哪里寻找市场主体?杨丰铭与彭水县生态环境局共同找到了彭水县烟草公司进行协商,最终由白果坪村引入资本和技术方共同出资组建九黎低碳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对项目进行开发,做好前期的数据收集、各方对接等工作。八成的碳汇开发收益将归其所有,白果坪村作为大股东享有最大收益。
另外两成的碳汇开发收益则归彭水县烟草公司,彭水县烟草公司将其作为乡村补助津贴全部下发给烟农。
在杨丰铭看来,碳汇开发项目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投资、不投劳、无风险、无污染,每年还能获取持续稳定的固定收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为了在短期内实现10年-20年的长期经济收益兑现,杨丰铭还主动对接联系西部气候融投中心,争取将该项目碳汇收益期货化,汇成一笔不菲的乡村发展原始资本金,为白果坪村实现乡村振兴浇筑夯实的基础。
开发碳汇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在当地任职只是暂时的,但对乡村的帮扶却是长远的。碳汇开发项目便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杨丰铭告诉记者,白果坪村与彭水县烟草公司签订了20年合约,即便驻村工作结束,项目减排量也是呈上升趋势,碳汇收益并不会间断。
项目的碳汇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农增收,但对于乡村振兴全局工作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复制,扩大影响力、产生更多绿色经济效益。
为此,杨丰铭计划依托项目,通过推广“8+2”的开发模式,开展“重庆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烤烟减碳项目”,重庆(除彭水县外)已累计改造3626台生物质燃烧机烤房,使用生物质燃烧机烤房的烤烟土地面积达7.2万余亩、烟叶产量16.7万余担,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3万余吨,有望实现减碳率85%左右,预计产生经济价值约90余万元/年。
阳春三月,新一季烤烟种子已经播下,静待萌芽。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早已悄然深种,即将破土而出,白果坪村正向着减碳增收、绿色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